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政策法规

17条粮食安全制度机制,有了体系化法律保障

发布时间:2024-01-05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旨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颁布标志着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自然环境恶化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国际农产品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了冲击。为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的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彰显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此种情况下,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可谓恰得其时,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极大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但同时,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仍面临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储备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流通体系有待完善、加工能力有待提升、应急保障有待加强、节约减损有待规范等诸多问题挑战。当下的新形势、新问题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对推动解决上述问题,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农业立法领域缺乏上位法的空白。通过法治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是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国围绕粮食安全开展了诸多立法实践,如农业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对粮食安全作了原则规定,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对粮食安全某些环节作了专门规定,但因缺乏统一权威的上位法,难以满足粮食安全保障的实际需求。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填补了这一空白,从全国层面对粮食安全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规范,是对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的法治化、制度化,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立法的重要一环,从法律制度根基上保障粮食安全。

 

本次颁布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将原来涉及粮食安全保障的政策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法律形式予以条理化、体系化,强调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黑土地保护制度、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种子储备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粮食安全风险事项报告制度、储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制度、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市场异常波动报告制度、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检验制度,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粮食紧急疏运机制、粮食安全监管协调机制、粮食安全信息发布机制,明确不履行这些制度机制的法律责任;要求健全农田灌溉排水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等,为各地开展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求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加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加强粮食安全风险评估等内容,表明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投入力度。整部法律内容环环相扣,构建起比较严密、科学、完整的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部法律的出台和实施,夯实了这个工程的制度根基。我们相信,随着这部法律效力的显现,中国人的饭碗将端得更稳更牢。

 

 

(来源:中国农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