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揭秘食用菌“订单农业”背后的骗局
发布时间:2025-08-05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订单农业”模式因其能够有效连接产销、降低市场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订单农业”是一种“先找市场、再抓生产”的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卖啥种啥”,这种模式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紧密相连,大大降低了因市场波动导致农产品滞销的风险。然而,随着“订单农业”不断推广,有不法分子打起了它的主意。“订单农业”骗局不仅损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而且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予以坚决打击。
食用菌行业因其品种多样、技术门槛较高而成为“订单农业”骗局的重灾区。首先,不法分子往往选择技术门槛较高的小众品种作为行骗工具,如金耳菌、桑黄菌、鹿茸菌等。这些品种市场认知度低、价格波动大,普通农户难以掌握其真实市场行情和技术要点,容易被虚假宣传所蒙蔽。其次,互联网直播成为主要宣传渠道。不法分子利用短视频平台和直播电商,以“投入少、利润高、销路广”为噱头,甚至伪造“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等虚假资质,增强欺骗性。他们精心设计话术,专门针对缺乏经验的种植新手。再次,利诱手段多样化是这类骗局的另一特点。诈骗者常通过免费参观、报销路费、限时优惠等方式吸引农户实地考察,甚至安排“托儿”制造履约假象,诱使更多人上当。
那么,如何防范食用菌领域的“订单农业”骗局?一旦遭遇“订单农业”骗局,农民朋友如何维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表示,大家认为食用菌价格卖得高,生长周期还比较短,三五个月就可以拿到钱,不法分子就利用这种特点说这个产品收益高。此外,食用菌还有栽培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不法分子知道,如果农民没有经验,种的时候特别容易减产或者绝产,这样正好达到他的目的,让你种不出来,他就赚你前期交的钱。
一般种蘑菇的话,预期收益不会超过100%,比如投一元也就收两元,或者你投一万元,能够收两万元,预计收益100%已经相当不错了。骗子会说投一万元能赚五六万元,一般这种都是虚假宣传。
另外,还要看他给你的承诺,骗子打着“订单农业”的幌子说给你提供服务、给你生产,事实上食用菌在种植业里面是比较娇贵的,因为它需要适宜的温度、合适的设备设施,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它才能长得出来。虽然生产周期短,但是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绝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没有种过蘑菇的农民到生产现场,从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到采收,跟班学习整个流程,有技术才可能种出来。
防范食用菌领域的“订单农业”骗局,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加强对食用菌种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和销售假劣菌种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订单农业备案制度”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频繁变更主体、投诉率高的企业重点监控。此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针对热门菌种开展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指导,帮助农户掌握真实的生产成本和市场行情,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一旦遭遇“订单农业”骗局,农民朋友如何维权?
① 防范很重要,从一开始在协商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风险防范意识。
② 要有证据收集意识,过程中要留痕。提供的农资产品是不是合法渠道购买的?是不是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他们提供的证明文件都可以复印、留存,转账记录、转款记录、交付现金的票证要作为重要的证据保存好。
③ 要注意合同的文本,关注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性,不能在合同中故意加重其中一方。比如,故意加重农民的义务、责任,履行回购产品的质量标准设定得非常高,农民很有可能无法满足或者达到合同的要求,从而免除了合作方或者违法主体高价回购产品的合同义务。
同时,涉及到农资本身的,比如种子的生产、经营,可以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投诉举报。比如销售种苗,他们有没有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苗本身是不是真实合法的,这些情况都可以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作出专业的判断和处理。种苗如果是主要农作物,是需要经过审定之后才能够推广、销售。农民有证据或者怀疑可能存在一些诈骗行为,还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请求他们进行核查处理,看是不是涉嫌合同诈骗、销售假劣农资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黄晨阳表示,如果碰上了诈骗,第一要依法维权,第二尽可能地联合起来。如果你出了问题,去和公司交涉,肯定还有其他农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金额大的话,无论是走农业执法部门还是公安部门,联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一点。
从长远看,推动食用菌产业规范化发展是治本之策。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同时,完善食用菌品种技术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电商平台也应承担更多责任,加强对食用菌直播销售的审核,下架夸大宣传内容。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订单农业”骗局,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食用菌行业因其品种多样、技术门槛较高而成为“订单农业”骗局的重灾区。首先,不法分子往往选择技术门槛较高的小众品种作为行骗工具,如金耳菌、桑黄菌、鹿茸菌等。这些品种市场认知度低、价格波动大,普通农户难以掌握其真实市场行情和技术要点,容易被虚假宣传所蒙蔽。其次,互联网直播成为主要宣传渠道。不法分子利用短视频平台和直播电商,以“投入少、利润高、销路广”为噱头,甚至伪造“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等虚假资质,增强欺骗性。他们精心设计话术,专门针对缺乏经验的种植新手。再次,利诱手段多样化是这类骗局的另一特点。诈骗者常通过免费参观、报销路费、限时优惠等方式吸引农户实地考察,甚至安排“托儿”制造履约假象,诱使更多人上当。
那么,如何防范食用菌领域的“订单农业”骗局?一旦遭遇“订单农业”骗局,农民朋友如何维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表示,大家认为食用菌价格卖得高,生长周期还比较短,三五个月就可以拿到钱,不法分子就利用这种特点说这个产品收益高。此外,食用菌还有栽培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不法分子知道,如果农民没有经验,种的时候特别容易减产或者绝产,这样正好达到他的目的,让你种不出来,他就赚你前期交的钱。
一般种蘑菇的话,预期收益不会超过100%,比如投一元也就收两元,或者你投一万元,能够收两万元,预计收益100%已经相当不错了。骗子会说投一万元能赚五六万元,一般这种都是虚假宣传。
另外,还要看他给你的承诺,骗子打着“订单农业”的幌子说给你提供服务、给你生产,事实上食用菌在种植业里面是比较娇贵的,因为它需要适宜的温度、合适的设备设施,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它才能长得出来。虽然生产周期短,但是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绝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没有种过蘑菇的农民到生产现场,从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到采收,跟班学习整个流程,有技术才可能种出来。
防范食用菌领域的“订单农业”骗局,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加强对食用菌种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和销售假劣菌种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订单农业备案制度”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频繁变更主体、投诉率高的企业重点监控。此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针对热门菌种开展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指导,帮助农户掌握真实的生产成本和市场行情,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一旦遭遇“订单农业”骗局,农民朋友如何维权?
① 防范很重要,从一开始在协商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风险防范意识。
② 要有证据收集意识,过程中要留痕。提供的农资产品是不是合法渠道购买的?是不是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他们提供的证明文件都可以复印、留存,转账记录、转款记录、交付现金的票证要作为重要的证据保存好。
③ 要注意合同的文本,关注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性,不能在合同中故意加重其中一方。比如,故意加重农民的义务、责任,履行回购产品的质量标准设定得非常高,农民很有可能无法满足或者达到合同的要求,从而免除了合作方或者违法主体高价回购产品的合同义务。
同时,涉及到农资本身的,比如种子的生产、经营,可以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投诉举报。比如销售种苗,他们有没有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苗本身是不是真实合法的,这些情况都可以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作出专业的判断和处理。种苗如果是主要农作物,是需要经过审定之后才能够推广、销售。农民有证据或者怀疑可能存在一些诈骗行为,还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请求他们进行核查处理,看是不是涉嫌合同诈骗、销售假劣农资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黄晨阳表示,如果碰上了诈骗,第一要依法维权,第二尽可能地联合起来。如果你出了问题,去和公司交涉,肯定还有其他农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金额大的话,无论是走农业执法部门还是公安部门,联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一点。
从长远看,推动食用菌产业规范化发展是治本之策。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同时,完善食用菌品种技术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电商平台也应承担更多责任,加强对食用菌直播销售的审核,下架夸大宣传内容。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订单农业”骗局,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部分内容来源:法治日报、中国三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