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会员风采

白手创业 科技致富——记甘肃省镇原县荣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团支部书记王宏亮

发布时间:2017-09-04

王宏亮生于平泉镇马洼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56月初中毕业,王宏亮考上了平泉中学,高年级结束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本想帮家里种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由于家中人多地少,劳力充足,王宏亮也帮不上忙,于是他便考虑自主创业多年来,他通过自己的拼搏,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也带动周边的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首先,要创业得先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家人不支持,他便独自一人怀揣500元的车费前往深圳打工赚钱。到了深圳,几经周折,他才知道深圳的工作也不好找,又前往山东寿光边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边务工赚钱,学成回来后顶着家庭的反对和邻里的嘲讽,他第一个在全镇塬面搞起了自己心目中的“致富棚”——蔬菜大棚,当时很多人向他投去了不解的目光。然而,当他的大棚内长满了灯笼般的大椒、棒槌似的茄子、青翠欲滴的黄瓜、笔直修长的豇豆……种植效益相当于传统稻麦两熟的四五倍时,许多人又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丰收的喜悦是短暂的,初步探索成功后,他并没有浅尝辄止,通过设施瓜菜的发展,他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更看到了设施农业蕴藏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农民思想认识不足,存在迫切见效的误区;农业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生产所需;土地贫瘠,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无法打开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轮作换茬及有机肥与化肥混用能解决土地重茬问题;而生产食用菌所需的麦秸、玉米秸秆、玉米芯、菜籽秆等原料比较充足;加之现在社会的膳食结构为一荤一素一菌,食用菌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市场前景广阔,大有作为;互联网、超市、商、贩等销售渠道多元化。于是在2014年经过有重点的考查学习之后,王宏亮从2015年开始了他食用菌产业梦,成立了以生产、加工为主的镇原县荣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人,务工人员10人,技术人员2名。在县农技中心指导下,目前已建成2座日光节能温室和14座水泥骨架大棚,运用科学种植技术进行蘑菇生产,年种植规模达到7万袋,年产磨菇21万斤,销售额41万元。该合作社现已加入了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不仅将蘑菇端上了本地家庭的餐桌,而且也逐步将蘑菇推向全国,看到发展的热情,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先后给予了2万元奖励。

梦想成真,王宏亮并没有松懈下来,相反他承担起了更重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党员,虽然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但是看到身边的乡亲们仍然处在贫困之中,为如何增加收入发愁。他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延伸上下产业链,带动当地的贫困户一起种植,争取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举摘掉穷帽。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号召,去秋,该村已建成水泥骨架大棚46座,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30万元,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上。

成功的人总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王宏亮告诉我们,为了拓宽信息渠道,更好、更快的掌握种植和销售信息,他除了阅读大量的种植技术报刊,一有空余时间就外出了解市场行情,创业初期,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在火车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随便一桶泡面就填饱肚子,尽管双腿浮肿,缺少休息,但是一定要在家乡塬面种出蘑菇的信念支撑着他义务返顾地去学习;同时,为了改良种植品种,年轻的王宏亮带着他的员工,一头扎进日光大棚,没日没夜的进行蘑菇试种,不断创新种植技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种出了适宜当地温度和土壤条件下的蘑菇品种;为了拓宽销路,面对网络销售知识的欠缺,他从头学起,请教电商从业人员,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有了自己的网店,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王宏亮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怀着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他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蘑菇种植,为全镇群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也为乡镇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王宏亮曾这样质朴地说过:“在这美好的时代,我要紧抓机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个青年的肺腑之声,也是一个青年的不悔诺言,更是一个青年的担当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