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专家观点:我国农机行业正在蓄势积能迎接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8-04-11日前,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主办的“2017年全国农机工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来自农业部、工信部、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领导和来自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农机企业的代表近300人齐聚一堂,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状况及2017年农机工业运行情况,解读了国家相关政策,并对今后的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行业发展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2017年的农机行业形势,业内人士普遍的感受是“寒冬”,甚至有人说是近十几年来最差的一年。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认为,“总体来看,2017年我国农机工业运行平稳,各主要产品冷暖不均,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据统计,2017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88.91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6.79%。在整个机械工业中,农机工业的增速从“一枝独秀”跌至末位;实现利润223.01亿元,同比增长8.52%,企业微利经营。
宁学贵表示,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已从追求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追求高质量发展,行业进入了深度转型调整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发展困境,企业成本压力增大,但行业总体还处于平稳运行阶段,低速增长。与前些年20%甚至30%的增幅相比,感觉是进入‘寒冬’也不为过,更何况在农机产品中占比最大的拖拉机、收获机械产销下滑明显。”
不可否认,行业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统计显示:每100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进一步增加,2017年为86.90元,而2014年为86.05元。而农机产品价格不升反降,经营利润率5.13%,比2016年下降0.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增加24.02%,破产、转产、停产企业数量增加。
对于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宁学贵认为主要是四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制造成本上升,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也在增加;国家有关部门对超宽超高的治理,致使大型农机运输成本增幅超过40%;环保治理限产,一些铸造企业关停,导致农机零配件短缺,价格上涨;发动机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国二”升级到“国三”,也使农机成本上升,“小麦机成本甚至增加10%以上”。
2017年,农机行业各种主要产品的市场冷暖不均,有的产品下滑严重,有的产品逆市增长,但总体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具体来看:拖拉机继续下滑,大型化趋势明显,大中拖出口持续向好;轮式谷物机平稳发展,新产品贡献突出;玉米收获机大幅下降,小型机逆市增长;履带机产销下滑,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烘干机产销高速增长,甘蔗机械产业化步伐加快。
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尽管增速放缓,但不能否认,2017年我国农机工业在核心竞争力提升上的成效显著。宁学贵举例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重大装备技术升级明显,产品可靠性提高;排放升级成效显著,“国三”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补短板、强弱项,丘陵山区收获机械快速发展,采棉机、谷子机械等经济作物机械发展提速;技术创新成果累累,核心零部件技术取得突破,如动力换向、动力换挡,HMT变速箱的应用,仿生挤奶器研制成功,农机导航技术的应用等。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14大类、50小类、4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系列,形成了一批协作配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具备200马力以上拖拉机量产能力,农机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智能农机已开始试点示范。我国农机装备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具有性价比优势,重点企业收购国际农机装备知名名牌,实施全球化发展布局。”不过,罗俊杰也提出,当前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亟待提升。”
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李安宁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分别概括为“三高三低”“三多三少”:从作物上看,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从区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小马力、中低端机具较多,大马力、高品质机具较少;单项应用的农机技术较多,集成配套的农机化技术较少;小规模自用型农机户较多,大规模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较少。(李亚新)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为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问题。李安宁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农机化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需错位,供不足需。因此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农机化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机遇挑战相伴 创新引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