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谭琦:传承历史,共同努力,推进食用菌学科和产业在全球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19--在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的开幕致辞
今天秋日灼灼、秋高气爽,我们聚集一堂,在这里隆重召开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大会。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的40年是中国食用菌产业高速发展的40年。
在这40年里,中国食用菌产业从小到大逐步成长,1978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只有不到6万吨,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了近3600万吨,期间增长了600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最大的食用菌消费国;
在这40年里,中国食用菌产业从浙江、福建少数地区扩展到全国所有省份,出现了“南菇北移”、“东菇西扩”等产业发展现象,大量食用菌主产区出现在我国大江南北;
在这40年里,食用菌产业从一个季节性的局部、边缘的产业成长为我国农业栽培业中的第四大产业,成为我国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中的生力军,促进了大量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提升;
在这40年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了大量的新鲜、健康、美味的食用菌产品,曾经的山珍如今已经变成普通消费者家中的家常菜。
在我们今天为食用菌产业取得的成就庆贺、欢呼之时,我们不能够忘记老一辈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为我们食用菌产业奠定的坚实的科学基础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以第一任所长陈梅朋先生为代表的上海科技人员为我国乃至世界食用菌学科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所作出的价值非凡、作用独特、意义深远的贡献。
陈梅朋先生早期留学法国、德国,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微生物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陈梅朋先生先后在上海市华漕农场、上海市农业试验站开展食用菌研究,196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成立,陈梅朋先生担任了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梅朋先生对我国传统栽培的香菇、茯苓、草菇、木耳、银耳进行深入调查后运用现代生物学知识进行了技术创新,成功分离纯菌丝体菌种,建立并推广了三级菌种扩繁生产体系,通过人工培养菌种、人工接种、科学管理建立起新法栽培模式。
陈梅朋先生还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各种类型的食用菌技术培训班推广新法栽培模式,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接受了专业培训的基层科技人员。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结束了我国传统栽培食用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生产方式,将食用菌生产从一种不稳定的偶发生产转变为一种可控的栽培产业,从而将国内的食用菌事业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陈梅朋先生还常常身体力行,深入到各地乡村授课讲学,至今武夷山下、扬子江畔、大巴山区的老菇农们还记得陈先生的音容笑貌。
非常遗憾的是,陈梅朋先生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打下的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培育的无私奉献精神促进了上海食用菌所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不断砥砺前行,从而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一个又一个贡献。
改革开放后,食用菌所的老一代科研人员走进了“科学的春天”,迸发出无限的创造潜能。
为了解决香菇段木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栽培原材料短缺问题,食用菌所一线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发明了代料栽培技术,利用木屑添加其它营养物质人工合成适合香菇生长的栽培基质,这个发明不仅为后来的香菇菌棒栽培技术的发明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进一步扩展食用菌栽培原料来源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借鉴,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农业废弃物,如棉籽壳、玉米芯等,都可以通过栽培食用菌而产生新的利用价值,这也为食用菌产业在循环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为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各地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而带来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上海食用菌所秉承老所长的优良传统,在上海以及各地主产区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为大江南北、关内关外的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培养了又一代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学员很多成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至今仍旧活跃在我国众多的食用菌主产区,为食用菌栽培区域的北移西扩、为食用菌栽培模式的因地制宜创新、为食用菌栽培发挥脱贫致富的作用都做出不可忽略的贡献。
为了解决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对食用菌新品种的需求,上海食用菌所也整合、联合全国各地的技术力量,针对各地自然条件、栽培模式的不同,开展了长期的育种攻关,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选育出多个香菇、双孢蘑菇、灵芝、金针菇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成功地保证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供种安全,这些成果也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个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也为上海农业科技在全国农业领域里挣得了荣誉。
九十年代,上海食用菌所敏锐地认识到药用菌的巨大价值,花大力气组建了相关研究团队,成为国内最早关注和开展药用菌研发的机构之一,当年研制的云芝多糖、猴头菌片等一批产品至今仍旧在发挥市场价值,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为我国药用菌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进入新世纪,上海食用菌所在深入分析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判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模式必将会在国内快速发展,于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国内率先和企业合作成立了第一家真姬菇工厂化栽培企业丰科公司,成为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产业的先行者,目前丰科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产业中的领军企业之一。
进入新时代,上海食用菌所再一次把推动全国食用菌产业水平升级换代作为己任,2013年经过科技部考核验收,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在农村农业部新一轮重点实验室的结构调整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再次成功获批组建“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长征路上,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两位一体,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农业科技改革新常态,密切围绕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市场消费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致力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及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致力于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加速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致力于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有力地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发展。按照这个总体思路的规划,新一代食用菌人将努力把食用菌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成一个具有国际一流科研设施和人才队伍的食用菌国家级研发基地,通过种质持续创新、资源有效利用、产品高效生产、品质标准控制、产业链条构建,成为我国食用菌行业的领军者和技术创新的源泉。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交流,形成食用菌工程技术研发的持续创新能力,建立食用菌工程技术研发体系及相应的技术标准。通过培养一批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食用菌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全国食用菌产业,促进我国由食用菌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近期,随着国家大健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大健康产业正在成为我国进一步着力推进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许多食药用真菌都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是天然、安全、有效的功能性与保健食品的重要资源。上海食用菌所又正在围绕大健康新的战略目标展开了新的谋篇布局。
上海食用菌所不仅在我国食用菌产业各个发展时期都做出了非凡而卓越的贡献,而且长期以来借助地处长三角、位于东海之滨的区位优势,一直是我国食用菌学科和食用菌产业对外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早在2005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大会,那是我国食用菌学术界和产业界第一次集体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一出场便惊艳四方,引起世界食用菌界的极大关注,从那以后,中国食用菌界和世界食用菌界相互沟通的大门彻底打开,中国多次承办了国际性的食用菌产业大会。2014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八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大会上,经过各国代表的推选,本人成功当选为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学会主席,这再次标志着我国食用菌界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认可。
另一方面,在2003-2017年期间,上海食用菌所完成科技部、农业部工11期的国际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为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00多名技术人员。这些培训班的举办促进了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国际交流,向他们传授和宣传了中国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栽培传统和栽培文化,引导他们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食用菌种类,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并建立了友谊,为我们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总是以毫无留念的姿态呼啸着奔向未来,留下历史供我们追忆:
1897年,中国第一篇介绍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文章发表在上海农学会的会刊“农学报”上,距今121年。
1950年,陈梅朋先生专著《蘑菇栽培及菌种育制法》在上海出版,距今68年。
196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成立,距今58年。
1974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选育出适合木屑栽培的香菇品种‘7402’并在全国广泛推广,距今44年。
1987年,由当时农牧渔业部批准的“中国食用菌技术开发集团”在上海挂牌成立,距今31年。
2005年,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距今13年。
2013年,“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正式挂牌组建,距今5年。
在中国食用菌学科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在上海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里只能略举一二。上海与食用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路走来,密切相连。
今天,我们又在这里举办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大会,这必将又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科研和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设备研发、市场贸易等各方面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本届大会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促进全球食用菌科研工作者及产业从事者交流、沟通、展示、切磋。本届大会不仅安排了四个大会主旨演讲,还在食用菌的资源、组学、遗传育种、生理发育、活性成分、栽培技术和设备创新、病虫害防治、产品质量和安全、产业经济与文化等九个方向设立主题演讲、口头报告和海报张贴等学术活动,共安排了100多场学术报告。
我们相信本届大会一定能够起到融贯中西、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合作交流的作用,共同推动食用菌学科建设和产业进步,共同描绘食用菌学科和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