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广东中山市绿和食用菌有限公司:金针菇“领鲜”珠三角 “绿和”产品占该地区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发布时间:2016-07-23
炎热夏季,记者在中山市绿和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金针菇培育厂房内,4℃的低温让人直打哆嗦。每天超过50吨金针菇从这家公司运往全国各地,珠三角每3公斤金针菇有1 公斤来自“绿和”,而中山市场80%以上的金针菇也源于此。据记者了解,中山市绿和食用菌有限公司作为现代化农业企业,依靠高科技自行研发菌种,并培育出高品质金针菇,产品“领鲜”珠三角市场,并成为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市民桌上佳肴,还被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商人订购。虽然绿和食用菌的金针菇价格高于市场10%-20%,却因高品质而供不应求。
小小金针菇藏有大学问
水质不好会发霉,空气不好长黑点,金针菇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污染;温度、光照和气候都要恰到好处,从原料搅拌、装瓶、灭菌、降温、接菌、养菌、搔菌、栽培到摘菜,大多数环节都在低温下进行,约60天时间为一个周期。“小小金针菇藏着大学问,还真不是有资金就能做的行业。”绿和食用菌总经理赖亚平说,2012 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是从日本引进菌种,但不到一年时间,公司的研发团队迅速发展,并自行研发出好菌种。
做物流出身的赖亚平之所以和金针菇结缘,其华南农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弟弟功不可没,根据在相关企业实践多年的经验,带领团队研发菌种,实现了从菌种到运输全链条的“自给自足”。
走进绿和食用菌的各个车间,只能看到少数几个工人,十几个人的包装车间算是员工最集中的地方,现代化农业企业已基本实现自动化。赖亚平表示,很多菇可以野生,金针菇无法野生,这也是金针菇对技术要求高的表现,没有技术,金针菇产量低导致企业没有利润。赖亚平说,吃起来塞牙,看起来发黄,没有活力的金针菇,皆因培育技术不过关。
日销50多吨“领鲜”市场
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9 点是包装时间,运输时间要恰到好处,才能让最新鲜的金针菇“领鲜”市场,半小时送达沙朗市场,2小时左右送达珠三角市场,七八个小时送达湖南长沙。总之,每天超过50吨金针菇要在凌晨三四点到达各批发市场。赖亚平表示,绿和食用菌的金针菇占据了中山各大酒楼、农贸市场8成以上,抢夺到珠三角三成的市场,并远销北京、上海、成都、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和香港,部分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2016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亿元。
金针菇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葡萄糖等人体所需的有益元素,又被称为益智菇或增智菇。9月份后气温逐渐降低,打边炉增多带动金针菇销售。因此,绿和食用菌金针菇旺季的销量更大,日销量接近100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赖亚平投资的东莞市园仔山食用菌有限公司已于去年下半年投产,日产量可达40吨。
注重技术创新酝酿上市
赖亚平表示,绿和食用菌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始终“领鲜”市场,目前正在试验“音乐催长”方法。在赖亚平的研发团队看来,养菌是细胞分裂的过程,既是生命,就需要音乐,在菌种培育阶段,可以播放轻音乐,而在养菌阶段,则可以播放比较激情的音乐,为金针菇的生长提供激情、快乐的环境。一旦成功,将大面积推广。
相对其他大众化产品,金针菇属于小行业农产品,企业数量不多但都算是高科技企业,珠三角约八九家不同规模的生产企业,而国内生产金针菇的企业中有七八家已在主板上市,创新能力非常强。赖亚平表示,几年来专注于公司管理、技术研发和市场运营,接下来将考虑申请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筹备上市工作。(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