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黑龙江东宁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徐连堂荣获“牡丹江楷模”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9-01-25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牡丹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共牡丹江市委宣传部决定授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八○四台、宁安市海浪镇盘岭村党支部书记关强等11个集体和个人“牡丹江楷模”荣誉称号。作为东宁黑木耳栽培技术研发、推广的领军人物,徐连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荣获“牡丹江楷模”荣誉称号。
一、孜孜以求,永做技术创新“开路人”。1993年徐连堂因患有严重的咽喉炎,不得已离开了他热爱的中学教师工作。在迷茫中,他选择了黑木耳袋料栽培。那时,因为农民发展段木栽培,森林遭到破坏,徐连堂着急在心。当他了解到利用废弃的锯末子能栽培木耳时,他义无反顾的到辽宁省朝阳市参加了地栽木耳学习班,想依此致富并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学成”归来,他满怀信心的搞起地栽木耳。由于当时的地栽木耳技术还不成熟,第一年、第二年连续失败了,和他一起学习的人大多赔得血本无归、被迫放弃了。但徐连堂仍在坚持,他立志要让赔钱的农民挣钱,让乡亲们通过栽培黑木耳发家致富。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农民选优菌种,改变制菌工艺,采取集中催芽,展片后进行“全光管理”的栽培模式,1996年获得成功。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黑木耳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多,徐连堂也得到了领导和广大耳农的认可和赞誉。2006年6月,按照县政府安排,徐连堂毅然决然地来到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接过了为产业发展积劳病逝的毕德金同志的工作,担负起全县黑木耳技术指导的重任。
徐连堂出于对黑木耳产业的热爱,为执技术的牛耳,他执着探索、孜孜以求。他发明的“房式”简易节能灭菌锅,降低了菌锅制作成本,节省燃料,提高灭菌数量,目前已在东北黑木耳产区普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灭菌设备投资,加快了黑木耳栽培规模和区域的扩展。他和辽宁正大实业进行菌袋的研发和攻关,成功研究出袋料亲和力强、料缩袋亦缩的“智能”菌袋。依靠优质菌袋和采用防涨袋装袋机装袋,克服了袋料分离现象,解决了制约小孔栽培的孔小憋芽问题,现在我省黑木耳栽培普遍使用这种菌袋。实现木耳出芽齐、产量高、病虫害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连堂为了提高黑木耳品质,率先进行黑木耳小孔单片栽培实验,06年在老黑山石金库处取得成功。07年在取得较大面积中试成功的基础上,徐连堂认真总结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孔栽培技术的推广中。在07、08的两年时间里,他几乎走遍全县的102个行政村和绥阳林业局的22个林场(所)。起早贪黑,经常一天要到三个村进行培训,两年的时间在全县全面推广了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确立了东宁黑木耳栽培技术引领全国的地位。由于小孔单片木耳外形好、口感佳,产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产量和售价较大朵木耳高出30%以上。仅此一项技术,全县黑木耳生产便实现直接经济效益年增收5亿元以上。徐连堂致力于小孔栽培技术的传播,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徐连堂探索独创的黑木耳越冬栽培模式,实现夏季生产菌包,秋季出耳后保湿越冬,次年早春采收,实现了免燃料升温育菌,低碳环保且降低成本;黑木耳在低温季节采收,流耳风险小,优质高产。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到东宁县国家黑木耳示范基地视察时,对这项技术和徐连堂给予表扬。徐连堂还带领科技示范户进行“春耳秋管”和“秋耳越冬”的研究和推广。仅春耳秋管一项技术,就使每袋木耳增产10克以上,全县黑木耳年增收5亿多元,现在已在全省推广,可谓小技术大产值。
2012年,为了黑木耳栽培实现省地、省水、省工、提高品质、降低风险、增加效益的目标,他带领科技示范户进行塑料棚室挂袋栽培黑木耳的探索。当年取得成功,并迅速推广到全县,仅用4年的时间,东宁县黑木耳挂袋棚室发展到10000栋。国内外参观者纷至沓来,徐连堂热情接待讲解,中央电视台七套等媒体做了报道。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已经申请国家专利,目前该技术已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使黑木耳袋料栽培从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可控栽培转变。实现了稳产、高产,价格较地栽木耳又提高3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成为黑木耳栽培的发展趋势。
二、鞠躬尽瘁,争做技术推广“担纲人” 。许多菌农和食用菌专家提到徐连堂,都佩服他的好学态度,出色的总结推广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徐连堂好学是出名的,他谦虚的向耳农学习,东宁县绝大多数科技示范户、技术带头人都是他的益友。徐连堂常谦虚的对耳农说:“我的经验是大家摸索的,我只是进行了总结,我看的远是因为我占在你们的肩膀上”。耳农都愿将栽培经验告诉他,有的耳农告诉他时还说: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这对徐连堂来说太难了。徐连堂还经常到大学、食用菌科研院所向专家教授学习。他先后到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经学院等多地学习。徐连堂还利用各种机会向业内同仁学习,大家都敬佩徐连堂的为人,愿意与他进行交流。徐连堂常谦虚的说:我的技术来源于菌农,来源于专家教授,还来源于业界同仁。这些年他走遍了全国黑木耳主产区,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黑木耳栽培技术,服务耳农和黑木耳产业。
徐连堂在不断研发黑木耳栽培新技术,他也在不断总结编写技术资料。他先后总结编写了《食用菌栽培技术》、《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黑木耳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技术资料,这这些年累计发放5万余份,指导全县耳农生产实践。他还组织起草了《无公害黑木耳寒地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帮助技术监督部门制定了《东宁黑木耳产品标准》,起草了《黑木耳栽培木屑标准》,并被各地广泛采用。此外,他还与他人合作,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国食用菌》等杂志上发表了《地栽香菇栽培技术》(2009年第二期)、《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014年第一期)等学术论文;他的《绿色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在黑龙江省轻工业第十一届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一等和二等奖;他还作为主讲协助省农委录制了《绿色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光盘;他还协助编著了《黑木耳全产业链图解》;徐连堂正在撰写《黑木耳栽培学》,目前已处于修改完善阶段。
这些年,为了给菌农服好务,徐连堂常年奔走于全市各镇村,办班培训、解答难题、开展食用菌科普活动,他的日程从来没有空白过。在黑木耳栽培技术推广领域,他培训指导的区域最广。东北三省的黑木耳产区都留下他培训指导的足迹,他还还先后到山东、内蒙、新疆、云南、俄罗斯、韩国等地指导黑木耳栽培。这几年徐连堂培训指导的人数最多。10年来,他加班加点,举办各类黑木耳技术培训班800多场次,深入各镇村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不计其数。开展电视讲座200余期,举办远程网络教育大课堂6期,编印技术资料10多类50000余册。他电视培训指导的视频被传到网上,他还应邀进行网上授课,讲课视频出现最多的就是徐连堂,学生遍天下,惠及全县及省内外菌农。他无私奉献,不计得失。这些年东宁的菌农富裕了,可徐连堂仍在 “俭以养德”。他下乡培训指导从不要一分钱,近处骑自行车,远处做客车或打车,车改不够自己掏腰包,无数次拒绝贫困耳农给的打车钱,现在他仍有房贷没还完。别人不理解,他只是一笑了之。
三、心手相牵,誓做菌农致富“贴心人”。为了及时帮助菌农排忧解难,徐连堂始终坚持24小时开着手机,每天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被同志戏称为“114咨询台”。经常下乡培训指导,常常一天到晚“连轴转”,嗓子发炎了,靠含服“胖大海、草珊瑚”等仍然坚持工作着。有的村条件很艰苦,没有授课地点,面对菌农的热切期盼,初冬季节常常冒着零下十多度的寒气,在操场上坚持为菌农授课。徐连堂对菌农坦诚相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菌农,朋友说他“挣钱不多干的挺有劲”,徐连堂笑言:“我是党员,又是农民的儿子,多为农民致富做点事是我的一大快事”。徐连堂的倾情奉献,使他广受全市菌农信赖和称赞,视他为“主心骨”和“贴心人”。2012年春节,劳累一年的他病倒了,但初三一早他还是接待了一名大肚川村叫田军的菌农,挂完吊瓶他来到田军家帮助分析菌包得病的原因,告诉解决的办法,田军感动地说:“你不来我们一家都过不好年”。大城子村黑木耳技术带头人魏立海感慨:“找个技术员不难,但要找像徐连堂这样与农民交心的技术员就太难了”。
黑木耳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推动东宁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东宁黑木耳栽培技术引领全国,和徐连堂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很多慕名参观学习的外地朋友说:“世界木耳看中国,中国木耳看东宁,东宁木耳看徐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