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贵州省黔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9-03-20
“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技术操作容易、劳动强度不高、辐射带动性强。”3月12日,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孟谈向笔者介绍。
“以前家里3亩多的田地,一年种的谷子勉强够吃,苞谷最多够喂3头猪,平常就没有多余的钱。”被大家誉为“香菇西施”的洪水镇永平村村民王道菊这样说。如今在公司的带动下种植香菇,她家的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
……
三月的水西大地,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在欣欣向荣的新农村,随处可见成片的食用菌种植大棚错落有致排列在田间地头,大棚里种植的菌菇、木耳、羊肚菌、猴头菇等菌类长势喜人,小小的蘑菇“伞”下,筑起了黔西上万群众的小康梦。
近年来,黔西县结合地理气候和生态优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规划,把食用菌产业列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主导产业之一强力推进。在县乡共同努力下,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3以前,黔西县食用菌发展形式主要以庭院生产为主,且种植农户少、规模小、品种单一。
2013年,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进驻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当年的食用菌种植规模就达700亩(700万袋)、产量近1000吨、产值400万元左右。
2015年,黔西县洪水镇通过实施“1154”精准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户种植1个大棚的香菇、每批种植5000袋、每年可获利4万元,带动了新桥村81户贫困户327人全部脱贫。
食用菌产业在新桥村落户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让食用菌产业变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增收致富模式,成为了黔西县委、县政府思考的问题。通过不断研判和探索,黔西县与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把新桥村食用菌产业基地作为核心区,实施食用菌产业“1+10+N”裂变发展计划,即1个龙头企业带动10个示范合作社、10个示范合作社带动N户种植户。依托现有的13家企业、合作社,形成龙头带动、园区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动的运行机制及利益联结模式。
“一个村子的人脱贫致富不是我的目标,我希望用食用菌产业带动黔西县更多人奔上小康。”陈孟谈与笔者谈起当初实施裂变发展计划时的想法。“其实种植的人多,我赚的也多,互惠互利嘛。”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全县食用菌产业逐步形成了“聚—散—聚”的产业发展模式,菌种提纯、复壮、培育工作由龙头企业负责,培育出的菌棒由农户领养并负责采收,最后再由龙头企业统一保护价回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确保农户每个菌棒可收益2元。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立了良性循环的食用菌生产经营体系。
新桥村村民郝守琴是裂变发展计划中的一员,2014年以前靠打零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们没有几件新衣服,房子也没有一间像样的。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新桥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后,郝守琴便开始在公司基地务工,经过自己努力和公司培养,学到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后,领了2个大棚“代养”,收入很是可观,一年挣个3万块钱不成问题,两年多的时间,家里就建起了两层楼的新房子。
在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下,金碧镇荷花村也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基地。3月12日,笔者在基地里看见,负责人黄克平正带着工人采摘木耳,身上的汗水一颗颗往下滴也来不及擦一下。“这几天木耳长得快,商家也催着要货,忙都忙不过来。”他说:“无论是香菇还是木耳,我们都不愁销路,有公司帮助我们订单销售,怕的是产量不够。我还想再扩大规模,乡亲们只要愿意干的,我都会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截止2018年底,黔西县已建食用菌标准化示范种植区5个,覆盖了洪水、林泉、金碧、大关、重新等乡镇,种植规模达10770亩(10770万袋)、产量31000吨,产值2.9亿元。带动农户27300人稳定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36人。
黔西县除了裂变发展模式外,还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引进云南海冠集团、黔西炜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食用菌企业入驻,将恒大集团援建的大棚确权给贫困户入股企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吸纳当地农户就近务工。
雨朵镇小水井村羊肚菌基地就是在“支部+”模式下建成的,由黔西炜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基地一共有512个大棚,每个大棚可生产生鲜羊肚菌近300斤,目前销售价在每斤80元左右,平均每个大棚产值可达20000多元,目前羊肚菌走俏市场,供不应求。笔者看到,大棚里密密麻麻地长满了羊肚菌,几个务工群众拿着特制的小弯刀将羊肚菌从根部割下,不一会儿就采满了一大筐。参与采收的村名赵兰一边采摘一边谈到,前些年她和丈夫都在外地打工,把老人和小孩丢在家里,一有个三病两痛的就得往家赶,折腾下来到年底根本余不了几个钱。“现在可好了,村里建起大棚后,我们每天都有30多个劳动力在基地上干活,一天下来,可挣到七八十块钱,年底合作社还给我们分红,一年能有两万左右块钱的收入。”
笔者在县农牧局获悉,2019年,黔西县的食用菌产业种植目标是10000亩(10000万袋),分别在洪水镇、雨朵镇、林泉镇、大关镇、永燊乡、金兰镇、新仁乡、金碧镇、重新镇、绿化乡、花溪乡、莲城街道等12个乡镇(街道)实施,目前已种植2700亩,预计年底全部完成。2019年2月采收量近2000吨,产值1600余万元,带动贫困农户160余人。年底任务全部完成后,采收量将达到28800吨,产值2.5亿元左右,预计带动贫困户8000多人增收致富。全县现有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13个,种植品种涉及香菇、木耳、羊肚菌、红托竹荪等。
下一步,黔西县将结合坝区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科学布局,建立健全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更加精准科学。加大自动化大棚建设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根本上改变全县现有的企业、合作社食用菌大棚均半自动化现状,进一步提升育菇、出菇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合作社科研力量,挖掘和研发黔西当地野生食用菌新品种,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
水西大地,食用菌产业方兴未艾,强了企业,富了农民,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作者:陈 颖 谢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