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专家视角

谭琦:科技发展滞后在香菇产业上的具体表现

发布时间:2018-09-20

科学技术研究是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积累。由于整个食用菌行业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这几年有关香菇,包括整个食用菌的科学技术研究才被重视,但人才匮乏,缺少积累,科技发展一直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没有起到支撑、引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基础研究薄弱
    香菇属真菌,不同于动物、植物,针对人类、农作物的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其中,而从事真菌研究的科技人员少,没有积累,使得香菇生产中凭经验多,只知道表面现象,没有上升至理论层面,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经常是在生产中发现了问题,反过来去寻找理论的支持,比如香站极品花菇的产生,一直以为必须在段木生产的自然环境中受温差、湿度差、光照等多因素影响产生,在人为全控制的代料栽培环境中是不会发生的,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在福建寿宁、浙江庆元一带出现代料花菇后才去研究,发现导致香菇成花的直接原因就是环境湿度,目前代料花菇生产已经非常普遍。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少,理论指导实践弱,往往去年的经验拿到今年就不适用,生产风险较大,并且也直接导致这些年在技术层面上没有大的突破。
    二、优良品种选育速度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菌种市场乱象丛生
    菌种是香菇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使用优良菌种是保障香菇生产的前提。但香菇菌种的选育耗时多,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而香菇又是无性繁殖的,我国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科研人员辛辛苦苦选育的新品种一-经推广,即可被组织分离冠以其它名字出现在市场上,育种者既没有得到名又没有获得利,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选育新品种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经费、时间有限,新品种的知识产权无法保证,科技人员更注重新品种的选育,而对如何稳定新品种种性,如何维护新品种种性不退化关注较少。香菇菌种外观性状少,不同的菌种或已经发生退化的菌种很难用肉眼辨别,菌种生产量大时,很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不同品种之间混杂和菌种退化。出现问题的一支试管种可以导致上千万的菌棒绝收,由此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和伤农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菇农上访,给菌种生产、使用和管理单位都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专业人才匮乏
    在少量从事香菇科技研究的人才队伍中,绝大多数又集中在香菇遗传、香菇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上,研究的层面也以应用技术为主,科学理论研究极少,针对香菇的经济、市场、管理、营销、物流、机械、营养等全产业链的研究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制约着香菇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可喜的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的投人,也惠及到食用菌领域。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等都将香菇列为资助对象,吸引了大批年轻的科技人员投人到研究的行列,香菇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在详细分析香菇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用“多位点SSR组合”的方式,建立了快速、高效、准确的香菇菌种鉴定方法,为解决香菇市场的同种异名、异种同名、假冒伪劣的乱象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满足了产业对菌种鉴定的迫切需求。香菇育种技术路线方法也已初步建立,为今后产业对香菇品种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了技术保障。相信只要国家能够持续、稳定地重视香菇的科研工作,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经过系统长期的研究必能实现理论突破,必能满足产业的需求,真正起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摘自:谭琦-中国香菇产业发展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