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产业资讯

贵州:黔西南州食用菌扶贫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9-01-11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食用菌产业独有的“短、平、快”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全州产业扶贫的首选,州人民政府将食用菌产业列为全州八大扶贫主推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得到很大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产业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了解食用菌产业在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取得的成效,州政府经济发展研究室开展了专题调研,实地深入安龙、贞丰、义龙等食用菌主产地,对该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并加以分析,提出我州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路径建议。
  一、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州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现代农业,通过企业带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8年7月底,全州累计种植食用菌24902亩,总产量约3.5万吨,总产值约7.6亿元。安龙食用菌产业“1210”(1户贫困户1年种植2个大棚,1年两季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扶贫模式有序推进,正向其它地区推广,产业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初步形成,裂变发展效应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品种为香菇、姬松茸、冬荪、大球盖菇、黑木耳、灵芝、平菇、红托竹荪、羊肚菌、海鲜菇。
  (二)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凸显。产业覆盖全州8县(市)和义龙新区、52个乡镇,有食用菌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2个,从事种植加工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其中龙头示范企业11家,完成目标任务数220%,包括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8家,龙头示范企业和食用菌产业公共品牌效应凸显,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州共注册有“贵义龙”“义龙仙菇”“小姑子”“苗岭仙”“苗阿婆”“太阳雨”“黔菌”等7个商标,食用菌产业直接惠及农户12205户、38999人,其中贫困户5214户、贫困人口15658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240元。
  (三)菌种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全州栽培种生产基地共有15个,完成目标任务300%,年生产栽培种合计20742万棒,完成目标任务377%,全州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由菌种研发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菌种生产体系。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州母种及原种生产基地主要在安龙县和义龙新区,年产母种合计21000支,原种32万瓶,超目标任务10倍完成。目前已在义龙新区建成省级姬松茸、红托竹荪菌种研发中心,收集与保藏国内外优良菌株和野生资源,开展品种资源分析评价、品种选育、示范栽培等工作。
  (四)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为加快扶持壮大食用菌产业发展,州人民政府下发了《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县级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主要在土地、电价、标准厂房、财税、金融、人才、品牌创建、企业上市、科研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扶持。据统计,2017年至今,全州食用菌产业共投入13.371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02亿元,企业和种植户投资12.3515亿元。
  二、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研发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州食用菌母种和原种生产量较少,菌种研发力度不够,科技支撑不力。缺乏菌种研发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开展食用菌安全检测工作,全州现有食用菌专业管理人员213名,但大部分是州县农业部门的干部职工或半路出家之人,服务产业发展明显力不从心,严重制约着我州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目标要求,需在安龙县建设综合性食用菌试验站和功能性实验室(含食用菌安全检测中心)。据了解,安龙县综合性食用菌试验站2017年成立,功能性实验室和菌种研发中心处在筹建之中,只能开展区域内食用菌产业技术现状、技术需求以及配合功能实验室开展区域食用菌品种的资源调查等活动。
  (二)生产原料缺乏,废料利用率低。我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菌棒生产原料需求越来越大。据统计,仅2017年,按照我州食用菌产业规划,需配置速生菌材林160万亩,草腐菌原料中,牲畜粪便需求达9万吨(干),本地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要,70%以上原料需从外地运入,大部分企业所用种源主要由辽宁三友公司、浙江庆元公司、四川农业大学等地提供。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州只有安龙县贵州源鲜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义龙新区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黔西南州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家进行少量食用菌母种和原种生产,每年只能提供母种8820支,提供原种23.4万瓶;在安龙、义龙、兴义、晴隆、普安共有13个企业(合作社)进行栽培种生产,能提供生产种900万瓶。全州菌种研发不够、品种单一,对规模化、可持续生产产生很大的制约。从实地了解情况来看,本地生产的菌棒质量大部分不合格、出菌率低且容易死亡,老百姓损失大。同时,目前全州食用菌企业的废弃菌料没有进行规范处理,随意堆积在田间地块直接渗入地下或作为垃圾焚烧,造成土地、生态环境污染,存在着老百姓不愿租土地给企业发展食用菌的现状。
  (三)精深加工匮乏,市场不活。目前,我州还没有一家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鲜销冷链不足,无精深加工产品,所生产的食用菌产品主要销往其他地市或省外市场,只有少部分在本地销售,产品主要以初级形式销售为主,附加值不高,收益有限,市场不活。种植主要以企业为主,老百姓的参与度不高,普遍持观望态度,产业尚处于生产规模小、种植条件差,效益低下的初级发展阶段。从了解情况来看,安龙县食用菌园区存在较高的空棚率(约40%左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贫困户收益固化,只能靠在企业打工。
  (四)产业链条不长,品牌不响。产业链条的“头”即基料、菌块、菌种(菌包),专业化分工不精细,大多数采取鲜菌销售效益低下的传统生产方式,这已不能适应当下形势发展的需要。产业链条“尾”是指食用菌深加工。从全州的情况来看,由于食用菌基地建设前期投入较大,缺乏相应的融资平台,大多公司(合作社)缺乏资金,该产业还处于以发展种植为主,销售以原材料为主,机械化、自动化、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初期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导致产业总体效益不高,更无自己的品牌。按照目标要求,需在安龙县建设西南物流集散中心、食用菌产品研发中心、食用菌行业指导中心、食用菌文化创意中心。从调研情况来看,这项工作推进缓慢,目前仍处在筹备之中。
  三、推进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构建产业培育体系。一是创新产业推进机制。积极搭建平台,成立食用菌产业推进办公室和工作推进专班,坚持州、县领导挂联食用菌产业,部门划片帮扶食用菌产业,形成部门围绕产业转、乡镇职能围绕产业建、贫困户围绕产业干的产业推进工作机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内先进食用菌企业、科研机构、工作站、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投入,把州职院食用菌专业办好、办出特色,真正在州内培养一批从事食用菌生产管理的本土人才、土专家、种植能手,以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三是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强力推进《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落地见效,按照“企业投一点、民间筹一点、银行贷一点、财政扶一点”的办法,加大对食用菌龙头企业的信贷、财政贴息、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提高贫困户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让企业和贫困户真正享受到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带来的红利。着力打造食用菌示范村,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带动食用菌产业由点到面的发展,各示范村充分结合自身特质,将自身文化特质与食用菌产业相融合,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四是打造食用菌品牌。品牌是是产品的无形资产,对推动食用菌产品宣传销售起到关键作用。要因地制宜,打造绿色生态、质量安全的黔西南食用菌品牌,走品牌差异化路子,提升食用菌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推进“三品一标”认定认证,建立从原种、栽培种到鲜品、干制品的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从技术、品质、营销、宣传上全面提升黔西南品牌,用品牌效应推动产销衔接。积极创建黔西南菌种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菌种体系,引进选育筛选新特优稀品种,建设优质菌种生产供应基地,全力破解菌种靠外购的现状。
  (二)构建产业营销体系。一是积极开拓市场。瞄准市场资源,加强农校、农企、农超、省内外农贸批发对接,充分发挥黔西南大数据优势,为菌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建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掌握实用技术,对示范基地和深度贫困村实行订单生产,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突出本土生态特色,推进食用菌产品走出去。创新销售模式,将休闲娱乐与食用菌园区建设相结合,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道路。二是创新质量管理机制。强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农特产品生产行业标准、国家质量认证体系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销售,坚决堵住食用菌质量监管漏洞,用标准化生产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政府管理平台,在安龙、贞丰、义龙等重点基地建设食用菌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研究制定食用菌产业管理办法,加强对生产过程、市场价格、加工储运等方面的调控。三是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提高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食用菌精深技术、储藏保鲜技术、药用功能等系列产品研究开发与投入力度,提高其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四是创新产业环保机制。针对老百姓反映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导致土地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要加大科技投入,结合废弃菌料的营养成分,将能还田的还田,能作为有机肥使用的用于制作有机肥,研究利用稻草、甘蔗、玉米杆等黔西南丰富的本土农业秸秆及林业副产品,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废弃菌料,提高利用率,形成技术体系,发展清洁农业,减少废弃菌料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三)构建利益联结体系。一是健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将食用菌产品销售与产业扶贫协调推进,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工作思路,推进形成食用菌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形成的联合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现产业脱贫。二是健全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公司+贫困户”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体系中,贫困户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要调整贫困户保底基数和收益方式,将贫困户收益与其管理、技术水平联系起来,深入推进“三变”改革,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与其所管理菇棚的产量、质量挂钩,兼顾贫困户和企业的合理利益,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确保在产业发展中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贫困户提高其管理责任心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双赢。三是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宣传《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抓好食用菌项目的包装、推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落户黔西南,加快食用菌精深加工、物流冷链、物流畅通等方面的发展,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四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不同主题的良种示范点,重点建设菌包及栽培基料集中生产供应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本土原辅料供应示范基地、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产后处理及加工示范基地以及食用菌产业园等,因地制宜推广秸秆发酵技术、食用菌生产加工标准化技术、林下种植技术以及打造采摘耕作、农事感知等旅游业态。
  (四)构建产业保障体系。一是创新科技管理体制。规划建设菌菇集散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行业指导中心、文化创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