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菌学会会长今关六也(Lmazeki)就“人们为什么要吃蘑菇等真菌类食品”撰文《食菌论》,引起各界强烈反响。就此,日本科技工作者开展大量真菌抗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绝大多数菇类含有抑制癌细胞的真菌多糖,其中许多菇类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达60%以上,高者竟可达100%。这对人们了解菇类防癌抗癌提供了依据,说明菇类能够增加机体
3月11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党组会,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韩长赋强调,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把讲政治要求贯穿于“三农”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体
“黑木耳是所有食用菌中最受欢迎的菌类。黑龙江黑木耳因昼夜温差大,色泽黑、肉质厚、口感好深受欢迎。目前在小兴安岭,长期种植木耳的农户,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每户种植木耳10万袋左右,每年净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郭成宇介绍说。 郭成宇认为,全国木耳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该所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最近对我国东北地区的3个主要黑木耳品种进行了基因测序。研究组发现,这些黑木耳品种都含有能代谢出抗肿瘤、抗衰老产物的基因,进一步研究或将明确黑木耳的药用、保健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刊物《科学报告》(ScientificReports)上。 此次研究涉及的3
在前往华中农业大学真菌楼的路上,同行的华农学子却不断提起小小的蘑菇,它们或生于真菌楼前石缝中,或生长在路边杂草下,这些无意间被播撒的蘑菇孢子,带着华农真菌学人昼夜忙碌的恒心,顽强地生长。从香菇、木耳到羊肚菌、灰树花,虽然无人结伴踏春去欣赏,它们的种群还是自顾自地繁盛了起来,成为近40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时代变迁的缩影。记者:身为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您觉得岗位
李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他也是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我国第一个对黏菌属、科、目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一环,提升了食用菌产业地位。在菌类资源发掘、保育及其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我国生态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 日
文/路霞 科技特派员作为科技信息的“服务员”,乡土人才的“培养员”和引领发展的“导航员”,为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贫困人员自身脱贫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呼和浩特市的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里,有这样一位食用菌专家,她长期扎根一线,带领内蒙古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培育出了众多通过自治区审定的黑木耳、平菇、草原
2月17-19日,浙江省华丹农业微生物资源应用研究院院长、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韩省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杨春华和河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赵建榮三位食用菌专家到河北遵化进行调研,在遵化市市长董学忠和唐山市正和伟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娜和总经理任士伟等陪同下进行为期三天的研讨,专家首先肯定了遵化25年发展香菇3亿棒规模为全国的食用菌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创出了18项国
张树庭积极提升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的影响力。在1981年悉尼国际食用菌大会上,主办方邀请张树庭在每个东南亚国家提名一位科学家参会,“能否在已提名的名单中增加一名中国的科学家?”在张树庭的推荐下,最终有两名中国专家与会,这是中国食用菌科学家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 1988年,张树庭主持的第一届国际蕈菌学术会议在香港举行。会议期间,各国学者对中国香菇产业发
杨春华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际上就是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行工厂化周年栽培。将制泠、加热与通风设备安装在厂房间,根据栽培生产的阶段性需要自动匹配调节厂房内的温度、湿度与通风、光照等技术措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利用厂房设施、设备创造出不同菌类的或同菌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栽培环境条件,合理利用厂房空间,进行层架式立体的集约化、规模化的、规范化的反